2009年Groupon還默默無聞:在30 個美國城市運作,員工120人,用戶200萬,營收3300萬美元。但截至去年底,它已覆蓋全球565個城市,員工4000人,用戶5100萬,營收7.6億美元。
這家“世界有史以來增長最快的公司”固然激動人心,但提醒的聲音也日益增多,連一向樂呵呵的公司老板安德魯·梅森,似乎都心存疑慮。
“到明年此時,我們要么正在成為最偉大的高技術品牌之一,要么只是一個在執行和創新上已經被人超越的新奇創意。”他在一份內部備忘錄中寫道。
更根本的問題在于,這一創意存在一些嚴重缺陷。Groupon的基本理念并不新鮮:消費者訂閱郵件,每天收到本地商家提供的優惠——從餐廳就餐券到鋼管舞課程;最大折扣率可達九成。
為了增加刺激,Groupon采取幾個做法:優惠僅在幾小時內有效;如果吸引不到最低限度的買家數量,交易就取消。盡管后者很少發生,但這一規定可促使買家向親友宣傳,增加接受者的數量。
這種每天的搶購狂熱催生了一些新詞語,如“Groupon焦慮癥”——在每天凌晨1點發布新優惠前的焦慮難眠。
與臉書和推特等同樣被熱炒、但人手不多的互聯網公司不同,Groupon需要一支銷售大軍,以便發展每個城市的商家;它還需要一支年輕聰明的文案團隊,以創作出簡潔精煉的促銷郵件。
Groupon最鶴立雞群的地方是毛利率:通常向商家收取優惠價的一半作傭金。風險投資人表示,沒見過如此可觀的利潤。難怪這家新公司迄今籌集到11億美元巨資,去年12月谷歌還開出60億美元的收購天價。
梅森不為所動。現在他正準備上市,但他可能為錯過這一良機而后悔。Groupon盡管擴張迅猛且市場份額巨大(美國市場的六成),其地位卻并非牢不可破。為了擊退競爭對手,它必將下降傭金率。
類似網站幾乎人人都能開,事實上也已經有很多了。僅美國就有數百家克隆,大多專門經營某類產品。還有公司專為應接不暇的消費者提供服務,如列出某一城市每天所有優惠的DealMap。
更可怕的是,在線巨擘也開始加入戰團。去年12月,亞馬遜向排名第二的LivingSocial投資1.75億美元,據說正在商談再追加5億美元。而全球最大社交網站臉書,不久也將測試本地折扣功能。
此外,Groupon并不像臉書和eBay那樣,擁有基本不會失去先手的“網絡效應”——用戶越多,它們就越有價值,從而吸引更多人加入。Groupon的優勢主要是:用戶最多,較能吸引商家,吸引更多用戶。但商家和消費者要跳槽也很容易。
Groupon的管理層很清楚這些。首席運營官羅布·索羅門承認,這個市場門檻很低,網絡效應很弱;但只要策略正確,仍可以設置一些競爭性障礙,鞏固其霸主地位。例如更好地開發收集到的數據,為買家推出個性化優惠、幫助商家設計促銷等。
去年Groupon聘請影碟出租網站Netflix(以擅長數據開發著稱)的一位高管任首席數據官,。在美國,Groupon已根據性別、所在地和購買史,為用戶定制了一些優惠。
索羅門指出,公司下一步是成為更廣泛的本地商業平臺。它已經在美國測試一些虛擬商城,讓一個城市的商家可據以組織促銷。
Groupon想成為更廣泛的地方商業平臺,除了要保持領先優勢之外,還有一個理由:每日優惠的做法可能有增長局限。據賴斯大學去年夏天對150個Groupon商家的調查,三分之一稱沒賺到錢,42%表示不會再嘗試。
原因有很多。商家們抱怨,通過Groupon吸引到的顧客不會花比優惠券面額更多的錢,也不會成為回頭客。還有些擔憂則更為長遠。很多調研顯示,打折會使品牌價值流失。不過Groupon堅決否認,說商家正排隊等著參與。
即便如此,本地商家在試過一次Groupon之后,可能會棄它而去。顧客的行為更難預測。迄今對在線優惠的需求似乎是無底洞。Groupon的理想顧客是年輕的城市女性,她們通常會緊跟時尚。但時尚不斷改變,而Groupon疲勞癥已經開始顯露。
Groupon會不會重蹈Napster和MySpace的覆轍,成為曇花一現的流星?風險確實存在,但由于擁有強勁的增長勢頭、強大的管理和充實的資金支持,該公司也有機會成為本地商家的首選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