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克,你為什么一天到晚總是在工作?”
他回答道:“你怎么這樣問?你以為我喜歡這樣啊,我這么辛苦地工作,只是因為我想掙更多的錢!”
――“你真的需要那么多錢嗎?”
“至少目前是,”邁克一臉苦相地回答道:“我剛剛結束我的第三次婚姻。每個月都要支付三份撫養費,我都快破產了。”
――“那你為什么總是離婚呢?”
邁克嘆口氣回答道:“我的三個前妻都抱怨我用在工作上的時間太多,置家于不顧。她們根本就不知道,掙這些錢有多難!”
或許您覺得這位邁克先生的故事非常可笑,可是我卻怎么也笑不起來。因為我發現這個世界上,象邁克先生這樣的人正以不可估量的速度在不斷增加,管理學家稱他們罹患了“目標困惑癥”;而眾多推崇、實施目標管理與績效考核的企業,由于未能正確理解目標管理的真諦,也正一天天地陷入到類似邁克先生所遭遇的困境中:企業經營負擔、管理成本越來越高,但收益卻日漸減少。這些都使我非常難過。為了能夠有效扼制類似邁克所患的目標困惑癥的傳播,也為了正本清源,我決定不再保持沉默。
我的誕生背景
先自我介紹一下:我誕生于1954年,創立之父是被譽為“大師的大師”的彼得·德魯克(PeterF.Drucker),我的名字是“目標管理”,英文名字ManagementByObjectives,簡稱為MBO。
當時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經濟由恢復轉向迅速發展的時期,美國企業界急需采用一種新的管理方法,來激發員工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以提高企業綜合競爭能力;并克服自泰勒的科學管理以來過于嚴密、過于硬化的過程式管理造成的種種弊端,著重體現以人為本的基本管理原則。于是我便應運而生。由于目標管理強調自我控制和自我調節,可以使個人利益和組織利益一體化,促進組織發展;尤其是目標體系的制定過程,需要上下協商與反復溝通,可以克服分工帶來的沖突和差異,促進組織目標的整合,消除子目標的內在矛盾。因此,目標管理在美國產生了重大影響,并很快為日本、西歐國家的企業所仿效,隨即在世界管理界大行其道。2002年美國總統布什向德魯克先生授予“總統自由勛章”,提到他的三大貢獻之一就是創立了我——目標管理。
因我而起的兩位巨人之爭
學術界有一場別具一格、十分引人矚目的爭論,這就是發生在德魯克先生與質量管理大師戴明之間,關于目標管理與質量管理誰是誰非的爭論。
重過程還是重結果。戴明認為產品質量不能靠事后檢驗,而要從生產準備、生產計劃開始,順向安排合理的管理方案,也就是說,以對產品實現“過程”的關注與監控,確保產品質量的合格率;而目標管理恰恰把管理的焦點對準結果而不是關注過程,德魯克先生強調的是從目標著眼,逆向推導出管理的要求。其實目標管理是注重管理行為的結果而不是對行為本身的監控,其著眼點是把關注的重點放在“輸出”上,放在工作的“成果”上,然后依此成果倒推管理過程。先生提出目標管理的基本目的,就是消除過分專業化和過分程序化帶來的只“見木不見林”這種只見局部不見整體的局限,以謀求整體經營效果的改善。因為局部科學不等于全局合理,片段之優不等于整體之優。每一個質量環節、每一個關鍵程序做好與做對固然都很重要,但企業對于社會與市場的價值,最終是由顧客自外而內進行感受與評估的。而顧客這種對于企業價值的感受必定是多維的、綜合的,因此德魯克先生與戴明博士都十分重視“顧客滿意”這一指標,這也正說明二者的管理學說其實并不相矛盾。
關注產品還是人。戴明關注的是質量,他認為顧客關注的只是高質量的產品與服務,而絕不會在意你的公司盈利多少或虧損多少,換名話說,公司盈利與否是企業自己的責任,顧客唯一關心的是如果他們花了同樣的錢,是否可以得到更可靠的質量與更周到的服務。因此企業要視質量如生命;而穩定的優質產品是靠嚴格的工作程序、工藝技術與作業方法獲得的,而不是依靠人的自覺性與能動性來實現的。德魯克先生推行目標管理的著眼點在于“人”,強調的是“以績效為核心的整體觀”,主張雇傭整個人而不是一雙手。目標管理以制定目標為起點,以目標完成情況的考核為終結;工作成果是評定目標完成程度的標準,也是人事考核和獎評的依據,成為評價管理工作績效的唯一標志。至于完成目標的具體過程、途徑和方法,則員工可以根據工作所要達成的目標與成果自行決策,所以,目標管理啟發了員工的自覺,調動了員工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
當今企業對我的曲解與誤用
到底什么是目標?什么是目標管理?為什么要實施目標管理?如何來制定企業目標?如何激勵員工實現目標?我發現眾多的企業雖然一直在堅持實踐“目標管理”,卻從不曾認真思考過這些問題,或不能給出更為準確的答案;甚至在實踐過程中,常常產生與德魯克先生相去甚遠的做法。因此雖然對目標管理樂此不疲,卻并沒有獲得應當獲得的管理效果。
錯把手段當目標。正如開篇故事中的邁克先生一樣,他工作的目的本來是為了“家的和諧”、“家的幸福”,卻誤用了錯誤的目標導航器,用“掙錢”這一養家手段取代了“追求幸福生活”這一目標。雖然他知道妻子更需要的是他的陪伴、關愛與體貼,而不僅僅是可以兌換油鹽醬醋的生活費用;家只有和諧有愛才能持續發展,而不是憑金錢維系,但他卻陷入到“掙錢”這個目標中不能自拔,最終既失去了家,也失去了愛,自己卻背上了愈來愈重的包袱。其實在日常企業管理中,人們又何嘗不在重復邁克這樣的蠢舉呢?
企業中大多數的經理人和專業人員,關心的往往只是手頭的工作是否達成,卻忽視了他對企業整體績效應做出的貢獻。他們熱心于考慮得的更多是怎樣來完成目標,而不去考慮目標是不是真的完成了,目標管理在這里發生了置換。
據美國管理學家約翰•卡那做過的一項調查顯示,在所有影響目標達成的因素中,“目標置換”因素占了67%以上。一家著名的超市連鎖機構,在新一年度里公司的戰略目標是快速擴張以占領更多的市場份額,于是就給經理人制定了要在多少地區開幾家店的指標。于是“快速擴張”這一戰略目標就發生了第一次置換。而當經理人領命而去時,迫于時間與指標的壓力,他們其中有些人就會陷入盲目開店或為開店而開店的狀態中。一位經理人在第一季度完成了開店兩家的指標,第二季度又在忙于開設新店,結果原先所開的兩家店鋪卻由于疏于管理與扶持,一開業就經營不善。此時當初的目標就發生了第二次置換:由對開設店的數量與質量的雙重要求,轉換成單純追求開店數量。這就好比讓業務員去推銷高級假日酒店的貴賓卡,而業務員卻天天到街頭隨機發放宣傳資料、調研問卷一樣,它可能使一個人的眼界和努力從工作的目標轉移開來,而只著眼于手頭工作,卻忽視了手段已經背離了要達到的目的。目標困惑癥的危害是巨大的。一旦偏離了目標,員工所做的一切努力不僅是徒勞的,有時甚至是有害的。所以提醒各位要經常使用自己的“內省力”,問自己工作的目標是什么?最終要達到的成果是什么?然后根據目的倒推過程,優擇手段,或可以避免此類得不償失現象。
追求單一財務指標。有些企業在實施目標管理時往往過于注重“財務指標”,“單純追求利潤目標,靠帳面數字管理企業”,結果由于片面追求財務指標,有些員工會不擇手段,為了達到目標或迫于壓力,以犧牲公司的長期利益為代價換取“短期結果”。例如:銷售人員為了達成年度銷售目標,獲得大筆獎金,會向客戶承諾不可能兌現的產品和服務,最后導致雖然短期銷售收入提高了,但客戶的不滿意卻在激增,公司信譽不斷下降。“只要銷售額一直成長,我們不在乎市場占有率的高低。”然而銷售額的絕對數字不代表什么意義,但市場地位本身卻具有實質的重要性。銷售額無法充分反映企業的經營績效、成果和前途。這種殺雞取卵的方法雖然可以獲得短期效益,卻勢必會毀掉整個公司。
與此類似,公安系統用“破案率”來代替社會治安綜合指標,高校用“論文數量”來代替科研水平整體指標等,都是在以偏概全地設置組織的目標管理。這種目標管理,距德魯克先生的原意差之甚遠,甚至背道而馳,其實施效果對于組織的價值,也就可想而知了。
組織應當運用平衡發展的思想,從財務指標、內部運營管理的規范性、從學習成長以確保組織可持續發展、從關注市場與客戶四個維度來設定企業目標。在德魯克先生看來,需要衡量的方面或許要更多一些。早在1954年的著作《管理實踐》中,先生就提出了企業必須在八個不同的領域內確立自己的目標。這八個領域分別是:市場營銷、創新、人力資源、實物資源、金融資源、生產力、社會責任,以及利潤需求。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執行誤區。都說中國人聰明,做事絕不拘泥于某種固定的形式,而是擅長于“因人因事因地”的“變化”,中國古典《孫子兵法》說“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就是講的以變應變,而不能默守一定之規。但在萬變之中,也一定應有一些不能“變”的東西,比如企業信念、使命等,這樣才能保證“萬變而不離其宗”吧。然而在中國企業越來越重視目標管理與績效考核的今天,我卻深刻體會到“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靈活權變之術對于企業整體績效的危害。
比如:員工在制定目標時,總是傾向于“就低不就高”、“能軟不能硬”的原則;而在考核評估時,又總是傾向于耍盡各種“聰明”招術,為自己掙得較高的績效成績。為了使個人利益不受損失,有些人甚至會弄虛作假,做表面文章欺騙上級;有些人會采用非法手段去實現目標,這些行為都在毒化企業文化,也在威脅著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生命。
由此,遭遇這樣一群“聰明員工”的老板,常常尷尬地看到員工的目標考核業績在持續上升,而公司的財務報表卻在持續虧損,這時一部分老板就開始降罪于我:質疑目標管理與績效考核,到底對企業管理有無益處?
德魯克先生提出:目標管理的實質,是由外在管理走向員工自我管理,由他治變為自治。然而目標管理在中國卻遭遇了“變異自治”的種種尷尬。破解此類怪招的秘訣一是強化制度建設,倡導“法治基礎下的自冶”;二是引導員工對目標與績效管理的正確認知,在組織內塑造“能績導向”、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
“我是第一位認清企業經營的目的不在企業本身,而是在外部--也就是創造與滿足顧客的人;第一位認清決策過程的重要性的人;第一位認清組織架構應該追隨策略的人;我也是第一位認清,或者是首先指出,有效的必須通過目標管理與自我控制的人。”德魯克先生對自身之于管理學界的所做貢獻的自評,明確指出我――目標管理是他最為得意的愛子。我也真誠期望企業界能夠正確認知、理解、實踐大師的管理經典,使目標管理能夠切實發揮其對于企業管理所應有的價值與作用,以慰大師在天之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