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國的甲公司與B國的乙公司簽訂了購銷麻紡織品的合同,約定由甲公司于12月底之前交付200噸麻紡織品給乙公司,而當乙公司收到100噸貨物后,于5月明確通知甲公司由于麻紡織品銷路不暢,不會接收甲公司的繼續供貨。這時甲公司倉庫下存麻紡織品10噸。甲公司為了贏利,在收到乙公司通知后,繼續按雙方合同約定為乙公司收購了其余的90噸麻紡織品。后因乙公司拒絕接收后100噸麻紡織品,釀成糾紛。
問:本案誰違約?屬于哪種違約行為?本案應如何處理?
[案例分析]
在本案中乙公司是屬于違約的一方當事人是毫無疑問的,他的行為構成了不完全履行的違約責任。依法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一方違約后,另一方應當采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沒有采取適當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不得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在本案中應該要求乙方承擔繼續履行的責任;但是由于甲方在乙方明確告知即將違約的情況下仍然繼續采購了90噸的麻紡織品,擴大了損失的范圍,所以甲方在本案中也是要承擔相應的責任的。
案例2
中國某外貿公司(買方)與日本甲公司(賣方)簽訂了一份購買15套A型設備和8臺K型儀器的合同,總價值40萬美元,價格條件CFR大連,裝運期為某年9月底,付款條件是,買方在貨物裝運前二個月開立貨款全額的不可撤銷議付信用證。當年9月30日買方通過銀行開出了以賣方為受益人的信用證(未交押金),賣方于10月9日、31日分二批發運了貨物,從議付銀行議付了貨款,議付行從開證行處獲得償付。10月15日,第一批貨物15套A設備到港,11月8日,第二批貨物8臺K儀器到港,這兩批貨物買方都是在未取得正本提單情況下,以副本提單從船公司代理處提取。經省商檢局檢驗認定,15套設備具中有4套不合格,根本不能生產出標準部件,且無法修復。其余11套設備及8臺儀器無質量問題。買方認為,所購15套設備系相互配套使用的,4套不合格,則其余11套失去使用價值,遂于次年3月24日向日方發出一份備忘錄,要求將15套設備全部退回,日方既沒有簽字,也沒有答復。買方最終提起仲裁,請求仲裁庭裁決:
(1)將15套A設備作退貨處理,賣方返還已收的全部貨款并承擔全部退貨費用。
(2)8臺K儀器比合同規定的交貨期延遲五周到港,賣方應支付延遲到貨的罰金4萬美元。
(3)買方購買的15套A設備用于出租,由于A設備不合格,買方已向承租用戶賠償損失2萬美元,這筆損失應由賣方負擔。
問:(1)仲裁庭對上述請求應如何處理?為什么?
(2)現假設,如在開證行要求買方付款贖單時,買方鑒于貨物狀況,在單證相符情況下拒絕向開證行付款贖單,開證行會受到什么損失?應如何處理?
[案例分析]
(1)買方只能退還4套不合格的模具,不能退還全部15套模具,因為其余11套模具是合格的,可繼續使用。賣方應退還給買方4套不合格模具的貨款,應承擔4套模具退回的一切費用。
(2)賣方8臺檢測儀的交付確實在合同規定的期限之后,這種延遲是由于買方開立信用證延遲造成的。合同要求信用證應在交貨前二個月開出,買方直到9月30日才開出信用證,按這個日期計算,賣方實際交貨期并沒有違反合同,買方要求支付延遲到貨罰金的請求不成立。
(3)買方將模具出租的事實賣方難以預見,且屬于另一法律關系,買方賠償用戶的兩萬美元損失不應由賣方承擔(或答"買方這一部分請求不成立")
(4)如買方拒絕向開證行付款贖單,開證行將遭受極大損失,因為他雖持有提單卻提不到貨物,也沒有押金可補償。開證行可以憑提單要求船公司交付提單項下的貨物或賠償全部貨款,也可依據信用證法律關系要求買方履行單證相符時的付款贖單義務。
案例3
某年12月28日,中國某進出口公司向美國某開發公司訂購9000噸鋼材,后因美國某開發公司無力履行合同,美方提出由瑞士某公司(下稱瑞士公司)供貨。這期間瑞士公司曾經幾次來電謊稱“貨已在裝船港待運”,“裝船日期為次年3月31日”,“所供鋼材可能由我們意大利生產廠或西班牙生產廠交貨”,誘使中方與其簽訂合同,雙方約定的購銷鋼材數量為9180噸,價款229.5萬美元。中方即時向瑞士公司匯付了全部貨款,但是中方遲遲未收到訂購的鋼材。為此中方曾多次向瑞士公司方交涉,但瑞士公司方面或者拒不答復,或者以種種借口托辭搪塞。經中方一再催促之后瑞士公司才于次年9月5日回電稱“中國港口擁擠,船舶將改變航線”,“最遲抵達日期預計為次年10月20日”。但屆時中方仍未收到鋼材,再次去電交涉,瑞方竟然全盤推卸自己的責任。
事后查明,瑞士公司在意大利和西班牙既無鋼廠,也無鋼材;瑞方所提供的意大利卡里奧托鋼廠的鋼材質量檢驗證書重量證書及裝箱單均系偽造。瑞方提交的提單上的裝運船“阿基羅拉"號次年根本未在提單載明的裝運港意大利接斯佩扎停泊過,從而證明瑞士公司既未將鋼材托運裝船,所提交的提單也是偽造的意圖欺詐中方貨款。其所稱“中國港口擁擠,船舶將改變航線"也是虛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