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的家里和辦公室里,總會擺著咖啡。可是僅十多年時間,一家不過是賣咖啡的小店星巴克竟然開到了上萬家,吸引了上億消費者,賣出了30多億美元,成為了全世界的時尚。幾年前,誰會相信它是現實?而就是這樣一家1986年才創辦的咖啡館,成了《商業周刊》等著名雜志心目中的“最受贊賞公司”和 “全球著名品牌”。
今年年初,在北京已經有40多家門店的星巴克,又雄心勃勃地在黃金地段cbd國貿中心樹起了一座紀念柱,成為京城一景。日前我們內部開會時,我才知道我們這個小小雜志社的幾十位員工,除我之外都去過星巴克,著實令我吃驚!
包子卻進了藥鋪
星巴克咖啡能迅速比肩可口可樂,為什么我們文化更加醇厚的茶館卻沒能走向世界?星巴克的咖啡品質其實并非最優,為什么我們口味名冠天下的“狗不理包子”反而淪落到被拍賣?
歷經了150年的狗不理,如今在國內外建立了70多家連鎖店,也在實行工藝標準化、加工快速化、配送集中化。但今年2月28日,狗不理卻被中藥名門同仁堂以1.6億元收購。其原因不言自明:一家擁有1.17億資產的百年老店,負債率卻高達70%。現任董事長的表白盡顯了狗不理的尷尬:“老字號不是保險號,名牌也不是萬能的,現在是狗不理空前最好的時候,靚女先嫁吧……”包子進了藥鋪,前景不禁令人擔心。
星巴克的啟示
大路貨“體驗”創名牌
一杯普通咖啡也能創出名牌,靠什么?靠的并不是賣咖啡,而是賣“體驗”。在物質高度發達的時代,人們最需要的并非是產品,而是體驗。正像球迷不愿在家免費看電視特寫,而一定花錢去買票到現場,為什么?就是要那種大喜大悲、互相感染的氣氛體驗。其實在星巴克,正是這種“情感管理”、“氣氛管理”、 “個性化管理”、“歡樂管理”在起作用。換言之,賣的是文化。而相反,每當我進入“中國特色”的小吃店,“體驗”到喧囂擁擠的環境、歪斜不潔的桌椅,食欲就沒了。
星巴克有句名言:“今天的企業,如果只把精力放在成本上,放在降價上,那一定是家拙劣企業。相反,把精力放在客戶感受上、人性化上,你將是一家優秀企業。”
永遠“以我為主”
星巴克的“以我為主”思想,特別值得我們注意。
第一,合作上,時刻手握“刀把兒”。它的四種合作模式,都是以我為主。凡是在市場潛力越大越好的地方,星巴克持股也越大。持股不大的合作連鎖店,也要把遵從以我為主的嚴格標準作為合作前提,絕不含糊,而且一定堅持母公司直接掌握、直接經營的原則不能改變。
第二,宣傳上,不落廣告陷阱。星巴克從不做鋪天蓋地的廣告,又是自己獨到的一招。它一貫以深入大眾的分銷店本身所提供的服務及其口碑來宣傳自己,用店鋪門面、員工服務、隨意自由的環境氣氛來吸引客戶。
第三,技術上,博采眾長,自成一家。星巴克首先學習了意大利老咖啡館認真細致的服務精神,并吸收了麥當勞、肯德基嚴格質量控制的標準化管理,同時又不拘泥于死板的模式,而是要求融入當地文化。和諧,成了它給人的第一印象。
第四,服務上,追求客戶的隨心所欲。星巴克的產品與服務本身并沒有什么與眾不同的地方,而是采取能讓你感受到與服務員是平等朋友的自助方式。
總之,星巴克能決勝于這個“體驗經濟”的時代,讓我想到了一個普遍原則,那就是我國企業管理的奠基人袁寶華同志最近在為我的新著:《管理的新思路》系列叢書所題的四句話:“以我為主,博采眾長,融合貫通,自成一家”。這四句話涵義厚重而深遠。我深刻領悟到:認真反復的實踐,是中國企業成長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