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再生產經營活動中所需的資金來源有兩個方面:一是由企業所有者提供:二是由企業債權人提供。負債經營是指借用他人的資金及債權人投資及債權人的投資進行生產經營活動,以期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或對企業持續、穩定的發展產生良好的影響。負債經營的關鍵是根據投資經營的需要、盈利能力和償債能力確定一個合適的負債比率和舉債額度,以使企業的成本最低,市場價值最大。為合理控制負債規模,提高負債經營效益,在負債決策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一、計算財務指標進行判斷分析
企業在進行負債經營決策時,常用評價指標一是資產負債率.資產負債率是負債總額與資產總額的比值。這一指標主要用來衡量企業利用負債進行經營活動的能力,反映企業對債權人投入資本保障程度。資產負債率高意味著企業在較大程度上依靠債權人提供的資金維持其生產經營,財務風險高;資產負債率低,債權人的保障程度就高,投資風險低。因此這一指標以低為好。但當企業經營前景較為樂觀時,可適當提高資產負債率,以獲取負債經營帶來的效益;反之亦然。一般來說,該指標的標準值為50%,上限值為65%,下限值為35%。二是流動比率。流動比率是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比值。它揭示了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依存關系,是衡量企業短期償債能力的指標。流動比率越高,說明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越高。反之亦然。一般來說,該指標的標準為2,最小值為1。三是速動比率。速動比率是速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比值,揭示了二者之間的依存關系。速動資產是流動資產扣除變現能力差且不穩定的存貨、待攤費用之后的差額。因此,速動比率能更可靠地評價企業償還短期債務的能力。速動比率越高,短期償債能力越強,反之亦然。一般來說,速動比率的標準值為1。四是存貨周轉率。存貨周轉率是指銷貨成本與平均存貨的比值,是流動比率的補充。存貨約占企業流動資產的一半,但其變現能力較差。因此有時流動比率不能真實反映企業短期償債能力。一般來說,存貨周轉率越快,企業變現能力越強。五是應收賬款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是銷售收入與平均應收賬款的比值,這一指標也是流動比率的補充。企業應收賬款周轉率越高,平均收賬期越短,說明企業應收賬款回收越快,企業變現能力越強。六是已獲利息倍數。已獲利息倍數是經營業務收益與全部利息費用的比值,可測試債權人投入資本的風險。全部利息費用包括財務費用與資本化利息。以獲利息倍數越大,說明企業有充足的能力付息。
二、負債經營決策的定性分析
企業進行負債經營時應考慮以下因素:一是社會經濟環境。一般來說,在經濟衰退、蕭條階段,整個宏觀經濟不景氣,企業應盡可能的壓縮負債,甚至“零負債”,以減少損失,避免破產;而在經濟繁榮、復蘇階段,市場供求趨旺,企業可適當增加負債,以抓住有利的投資機會,迅速發展。在政府鼓勵投資時,可適當提高負債比率,充分利用債務資金進行投資和經營。再者,由于負債資金成本因利率的升高而增加,當利率下降或較低時,可增加負債,反之亦然。二是行業因素。企業在進行負債經營決策是適當考慮其所處行業的特點。例如,處于壟斷地位的企業,其經營利潤穩中有升,可以適當提高負債比率,以便利用債務資金,提高生產能力,獲得規模效益。還應根據不同的生產經營活動的內容來決策,如商品流通企業,主要為了增加存貨而籌資,并且由于存貨的變現能力強,所以負債水平可以高些,而對那些高風險,需大量科研經費、產品試制期較長的企業,則不宜過多使用債務資金。由于債務利息作為經營成本在稅前利潤中扣除,增加負債可相對減少所得稅,因此處于所得稅較高行業中的企業,可適當提高其負債額度。最后,在競爭激烈的行業中的企業,因平均利潤不高,其負債比率可低一些,否則,可高些。同時,可參考同行業主要競爭對手的負債水平,使本企業財務風險不超過主要競爭對手,或至少控制在行業一般水準上,使企業保持強有力的競爭力。三是企業的經營狀況。應從實際生產經營能力出發,進行可行性分析,保證償債期間企業的現金流量能按時還本付息,即企業的資金使用報酬高于負債利率。同時,還應充分考慮企業的經濟效益水平,變化速度和平穩程度等因素。在經營狀況好的情況下,可在必要時提高負債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