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國號稱“禮儀之邦”,禮節之多之全可謂是冠絕天下,舉凡宇宙之大、蒼蠅之微,只要人類生活中所能碰見之事,具體到衣食住行、生死嫁娶等,無不有一套周全完備的禮節。禮的要求很多,在生活中,父子間要“上慈下孝”,兄弟間要“兄友弟恭”,夫妻間要“相敬如賓”,朋友間要“謙恭禮讓”,鄰居間要“守望相助”,等等。
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禮不可廢,禮是一種美德,少了禮節,便是道德敗壞。前幾天,鄰居的一位阿姨來串門,閑談中,她說起自己女兒忤逆不孝。我當時嚇了一跳,她的女兒我是見過的,那時她還沒有出嫁,是一個漂亮活潑的女孩,待人溫柔有禮。她是她母親最小的孩子且是唯一的女兒,與母親自然很親熱貼心。這樣的一個女孩,我倒是想象不出怎么會對母親不孝。于是我問她女兒如何不孝,她說女兒除夕沒有上門給她拜年送紅包,只是大年初一打了一個電話,讓她心里很不舒服。我恍然大悟,原來她老家的風俗是,嫁出的女兒理應趕在年內回門拜年。我問她,你女兒知道這些俗禮嗎,她想了想才說,她就算不懂也該問我呀。我啞然。
二
禮節者,顧名思義,謂有禮有節。有禮即講禮貌,待人要有恭敬的態度;有節是守規矩,行事要有節度,不可過之,亦不可不及。
既要講禮貌,就應該有個樣子,不管是真心實意還是虛情假意,反正這個“貌”是必須要有的。只要表面畢恭畢敬,哪管你滿肚子的惡毒心腸。王熙鳳對老祖宗小兄弟,姑娘妯娌等可是一個個禮數周到,友善親熱,盡管潑辣,禮卻不失。且不說她如何暗施毒計害尤二姐,能在表面上做出一副親熱友愛的樣子來,這份功力已不可小覷。
小時候看電視,看到皇帝杖責臣子,臣子卻還叩頭謝恩,那時候覺得很奇怪,如今懂了。皇恩浩蕩,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就算皇上要把你下獄處死,你還是要謝主龍恩,何況只是打上幾板子。謝就謝吧,謝一謝恩也是應該的,畢竟只是杖擊不是上菜市口;上菜市口也要慶幸只是砍頭不是凌遲,也算是極大的恩典了。最重要的是不要廢了禮數規矩。在心里,你盡可罵遍皇帝的祖宗十八代。
中國崇尚中庸之道,禮還有個節度,規矩一套一套的,做什么事該用什么樣的規矩,那是絕對出不得差錯的。祭祀該殺幾頭牛幾只羊,送禮該送幾匹布幾匹絹,這些都是有學問的,萬萬馬虎不得。
三
中國的禮節傳統源遠流長,且與政治密不可分。從周公制禮樂起始,禮節就已不僅僅是人的一種美德,而成為一種不可逾越的行為規范,只有合乎“禮”的才是合理的,否則便是大逆不道。到了孔夫子,更是強調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動。這個“禮”,其實便是維護倫理道德、社會秩序的規范。有禮,臣子百姓便不敢犯上,天子可穩坐寶位,至于禮崩樂壞,往往起自統治者的荒淫無道,這是無可奈何,誰叫自己訂的規矩自己帶頭破壞,可也怨不得誰了。天子犯法,尚與庶民同罪,何況這種事關禮制的大問題呢。
禮節可以表示出尊卑關系,并被當作是社會秩序的基礎。據說光緒年間,外國人送給慈禧一輛汽車,慈禧只坐了一回,就再也不肯坐了,因為她覺得讓一個車夫坐在她前面是對她不敬,壞了禮數。這只是一個笑談,從中卻可照出部分中國人的心態。
中國人的禮節觀念根深蒂固,禮節甚至比身家性命都還重要。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中的祈老太爺,不是在對待侵入者時還講究禮數周全嗎?禮節,已成為他們生命的一部分,身可死,禮卻不可廢,這種精神,也足以標榜功德了。
四
西方人很難理解中國的禮節,雖然他們也有一套繁縟的禮儀,但卻只用在宮廷和外交場合。中國人則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把禮節運用得爐火純青。比如說兩個人同進一個門,一個伸手說:“請。”另一個忙退后伸手說:“豈敢,還是您先請。”如此雙方推讓幾番,最后二人攜手同進。
中國有一句老話:禮多人不怪。要說中國的禮節,可也到了繁瑣僵硬的地步了。莫說經典中保存著“禮儀三百,威儀三千”,除了統一的規范外,禮節還因時、因地、因人而表現形式有差異。但有一點對所有重視禮節的人來說都毫無例外,那就是要顯示出自己的確是懂禮節的